• <button id="l7wdg"></button><tbody id="l7wdg"><noscript id="l7wdg"></noscript></tbody>

    1. <th id="l7wdg"></th>
    2. <dd id="l7wdg"></dd>
      <dd id="l7wdg"></dd>
      您好,歡迎訪問2024第十六屆世界太陽能光伏產業博覽會網站!
      13466643685
      ?

      展示產品

      聯系我們

      電 話:13466643685
      郵 箱:1721438885@qq.com
      地 點:廣州廣交會展館B區 在線咨詢

      民企是光伏建設生力軍 破除壁壘促進良性發展

      民企是光伏建設生力軍 破除壁壘促進良性發展

      發布日期:2023-03-12 瀏覽次數:170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民營企業話題受到熱議,“始終把民營企業當作自己人”再度激勵了民營企業家的信心。光伏行業民營企業居多,多位光伏行業代表、委員提出建議,應發揮民營企業優勢,制定公平市場競爭規則,在新能源大基地建設、分布式光伏“整縣推進”中,為民營企業與央國企提供同臺競爭的機會。



      來自光伏行業的代表、委員們還不約而同地關注了拓展下游應用市場這一話題,例如,在水面光伏、農村分布式光伏市場,要破除各類限制壁壘,回歸良性發展軌道。隨著以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裝機占比提升,新型能源體系建設迫在眉睫,代表、委員們就光伏配置儲能、交易機制等問題提出建議。



      支持民營企業參與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促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破除各種隱性壁壘,一視同仁給予政策支持,提振民間投資信心。



      多位光伏行業企業的代表、委員呼吁,應在項目開發建設中給予民營企業同等的競爭機會。



      全國人大代表、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提到,當前,國家風光大基地項目開發對投資主體的規模體量等方面要求較為苛刻,忽視了促進產業高速發展的技術創新要素以及新能源發電特有的制造業屬性,民營企業幾乎無法實質性參與大型風光基地項目開發。



      曹仁賢認為,民營企業是創新發展的主力軍,也是集聚科技創新要素的重要載體,有更高的熱情推進新的技術變革,民營企業成為基地項目開發主體,有利于先進技術在大型項目中的應用。他建議,應充分發揮民營企業技術和機制優勢,以及國有企業在資金等方面的優勢,明確民營企業參與大型風光基地項目的最低比例,推動大型新能源基地項目高效、高標準開發建設,提升運營效率,提升項目發電效能。同時,制定公平的市場競爭規則。



      全國人大代表、特變電工董事長張新提出,按照目前趨勢及政策,民營企業在新能源市場的生存空間進一步縮小,不能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在新能源細分產業鏈的技術創新能力、投資能力和應對市場變化的靈活性等優勢。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在新疆、內蒙古等19個省份公示新能源指標項目超過400吉瓦,除部分省份未公示具體企業外,已公示項目規模286.8吉瓦。央國企獲取指標250.89吉瓦,占87.48%;民營企業獲取指標35.91吉瓦,占12.52%。



      張新認為,民營企業在新能源領域,尤其是風電、光伏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很多地區的頭部民營企業完全有能力把新能源項目建設好。建議給予具備條件的民企平等市場地位,在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中,明確央國企、民企同等條件參與大基地投資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建議,應堅持市場化導向,鼓勵央國企與民企強化深度合作,聯合開發。民企發揮渠道、效率、運營以及規模等優勢,結合央國企政府關系及資金優勢,大規模、高效率落實整縣項目推進。



      拓展光伏應用領域



      光伏終端形成了集中式地面電站以及分布式光伏兩大應用場景,但受制于土地資源供應等,代表、委員們對于拓展光伏應用領域也頗為關注。



      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提到,近年來,隨著國內光伏電站土地成本的快速上漲,可用土地面積逐步減少,水面光伏電站呈逐年快速發展態勢。其中,漁光互補是水面光伏電站最主要的模式之一。



      去年5月,水利部印發意見,規定“光伏電站、風力發電等項目不得在河道、湖泊、水庫內建設”。粗略估計,超1000萬千瓦已建水面光伏電站將受影響,超5000萬千瓦已納入建設規模和擬建的水面光伏項目將無法實施。



      劉漢元認為,在保證行洪泄洪、供水和水利設施安全的前提下,相關部門有責任促進資源得以最大化利用,需要有更高的政治站位和大局意識,緊密圍繞能源轉型的國家戰略,共同維護并創造各種條件推動“雙碳”目標落地。



      全球水面光伏產業已進入快速發展期,據預測,全球水面光伏需求量將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長,2030年水面光伏年新增裝機量將超30GW。曹仁賢也關注到這一議題,他認為,水面光伏土地占用少、發電量高、宜與漁業產業相結合,具備規?;_發潛力。



      曹仁賢建議,應合理利用我國中東部地區豐富的水域資源,適度支持水面光伏發展。一是在政策上不“一刀切”禁止河湖水域內建設光伏項目,依法依規進行分類處理。二是針對未來新增水面光伏項目,盡快界定合規項目認定要求。



      農村光伏市場的開發也獲得關注,全國人大代表、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認為,應制定鄉村綠色建筑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掀起農村新建建筑的綠色潮流;同時,充分考慮光伏建筑一體化的環境優勢、經濟優勢,使其為城鄉建筑提供更多的綠色一次能源。



      高紀凡建議,應加大對農網改造支持,在鄉鎮級配電網開展升級改造,如擴充變壓器容量;對于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在安裝戶用光伏時,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



      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政府工作報告顯示,過去五年,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由6.5億千瓦增至12億千瓦以上,清潔能源消費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報告提出,今年的工作重點就包括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華能董事長溫樞剛認為,加快能源電力綠色低碳發展,是保障能源安全、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的迫切需要,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經濟結構升級、催生發展新動能的有效途徑。溫樞剛建議,因地制宜發展新能源配儲能,要以市場化方式引導各類主體投資建設,鼓勵新能源基地集中配置儲能,積極發展共享儲能、電網側儲能、用戶側儲能。



      同時,要加快建立“新能源+儲能”一體化調度機制,推動新型儲能產業科技創新,提升儲能設施準入標準,確保安全可靠。要推動已出臺的政策落地見效,明確儲能市場定位,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張新談到,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接入電網技術標準不完善,配套電力市場交易機制有待健全,當地電網薄弱、接入條件受限。特別是,各方主體對于儲能配置容量等關鍵參數難以達成共識,過度投資勢必造成儲能等資產閑置。



      張新建議,應加快制定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接入電網的技術標準(規范),共同開展規劃、設計、建設、調度、運營等一攬子標準(規范)的研究制定。加快現貨試點地區率先探索儲能和負荷側資源參與現貨市場,賦予儲能和負荷側資源獨立市場主體地位,循序漸進逐步參與市場交易等規則的落地實施。



      談及加快推進包括新型能源在內的多元能源供應體系,全國政協委員、南方電網董事長孟振平表示,應在建設多層次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進程中,加快構建適應新型能源體系的市場機制,有序推動新能源參與市場交易,完善發電容量補償機制,保障火電、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等調節性資源和安全保供電源的建設運行成本合理回收。應加快建設多層次統一電力市場體系,依托區域電網建設區域電力市場,促進電力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


      ?
      13466643685